和1979年战争相比,老山越军战斗力明显增强,表现在五个方面
1984年4月底5月初,昆明军区14军40师和11军31师,分别收复了被越军侵占的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地区和者阴山地区,随即转入防御作战,先后粉碎了老山方向越军于6月11日和7月12日发动的团级、师级规模反扑。通过作战实践,发现越军的正规攻防作战能力比起1979年,有了明显的增强。强调诸兵种合成的正规兵团在战争中的突出地位。越军在其主力兵团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的基础上,突出强调诸兵种合成兵团在战争中的地位,认为在“地方人民战争”配合下,“组织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防御战役和反攻战役,坚决消灭敌人,守住国土,在各个方向上击败敌人师、军、集团军规模的进攻,是机动主力兵团在未来战争中的根本任务。”因此,从1982年开始,越军就把北部边境各个主要方向由地方部队、边防部队守备的区域交给主力作战部队防守,企图使用主力部队“一开始就给对方以狠狠打击”,实现“一线取胜”的目的。我军收复老山、662. 6高地、八里河东山地区后,越军使用了第一、二军区和广宁特区的主力部队投入该地区作战,频繁地发起各种规模的反扑,改变了过去以地方部队为主,在武装公安、民军配合下占领一线防御地幅,而主力作战部队摆在浅近纵深或者深远后方要地的做法。主力作战部队在主要方向上占领完整的防御地幅。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期间,越军在防御态势上分散使用兵力,在各个方向上分兵把口,以点制面,没有组织起比较完整的防御地幅。即使在主要方向上,也基本上是各个支撑点独立作战。进入80年代之后,越军随着其主力步兵师编制实力的增强,机动能力得到改善,已经能够在一定地幅内组织较为完整的防务。从老山当面越军河江通道的防御阵势看,由313师占领了正面约22公里,纵深约20公里的地幅,组织了较为严密的防御体系。该师以122团在清水口岸地区成后三角队形展开,占领了老山、662.6高地、 那顿地区,组成了以老山、124号高地、146号高地和452高地为要点的支撑点群;以266团在八里河东山至顺和成一路展开,组成“ 河江门户最重要跳板”地区的梯次纵深防御。在扣林山当面,因为有西干岭将地形割裂,以14团在前沿展开一个营的兵力,与122团和266团一道,组成师的第一防御阵地。14团另外两个营与师坦克营一起作为师的预备力量,配置在距离前沿约15公里的朗沙、楠欧地区,占领师的第二防御阵地;炮兵457团和168炮兵旅的一个营, 组成两个炮兵群,梯次配置在第一、二阵地之间的朗首、朗屏地区。313师由此组成了以清水至河江为轴线的,纵深梯次配置的完整防御态势,强化了河江通道的防御,并与地方部队、边防部队一道组成了该战役方向上的第一防御地带;第二防御地带则在北光、那洋地区由314师占领,可以随时机动支援第一防御地带各部队作战。注重诸兵种协同作战,炮兵火力成为地面部队的火力骨干。越军认为,在落实了新编制装备后,已经为各主力兵团、各军兵种实施协同作战提供了物质条件,要求“在战役、战斗中应以各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实施”。在老山、者阴山地区作战中,越军以步兵为主,以特工为辅,以炮兵提供主要火力支援,以工兵、通信兵、汽车兵等担任战斗保障.越军炮兵头目认为:“炮兵已成为陆军的主要火力” 。从两山作战中的越军炮兵使用情况看,可以明显地看出其理论观点逐步贯彻于实战。防御时,越军在两山方向配置了团营属火炮188门;反扑时,仅在“7.12” 作战中,在河江地区的朗屏、坂兴、那朗之间不足14平方公里的地域内,就集中了师属以上炮兵14个营,大口径火炮150余门,组成了4个炮兵群支援反扑作战。在弹药发射数量上,7月12日,越军4个炮兵群支援一个加强师的兵力,向我老山前线发动全面反扑,当天各种火炮发射各类炮弹2万余发。越军在两山地区作战集中的火炮数量以及发射炮弹数量之多,是越军历史上少有的。随着越军编制装备的不断变化,强调诸兵种协同作战,集中、大量地使用炮兵,地面作战从以枪战为主向以炮战为主逐渐转换,成为越军作战的明显变化。重视攻防战斗保障和后勤保障的及时性、有效性。越军在1979年之后实行的新编制,由于注重侦察、通信、后勤等战斗保障力量的加强,使战斗保障和后勤保障的及时性、有效性逐渐提高。两山作战中,在我军收复老山、者阴山地区后,越军即投入了特工、步兵侦察小分队、炮兵侦察人员以及技术侦察分队等侦察力量,运用多种手段和器材实施侦察活动,力图掌握我军前沿以及浅近纵深的兵力部署和阵地配置等情况。从越军不同规模的反扑情况看,其对我军前沿布防和障碍设置情况较为熟悉,在偷袭以及反扑中利用熟悉的地形,避开我军主要防御方向,从翼侧或者侧后对我军实施攻击。其协同指挥通信保障能力也明显增强,小型电台信号多,已经配备至连、排。后勤保障的及时性也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善。比如4月28日,313师在与我军的激战中,要求补充炮弹800发,当天晚上,第二军区就给该方向各部队补充了各类炮弹8000余发。在各次较大规模的反扑前,各级后勤部门均能设法给前线以较为及时的补充,为其部队攻防战斗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。正规兵团实施机动作战的能力有所增强。越军认为:"适时、 迅速、隐蔽、突然的机动,是各兵团胜利完成战斗和战役任务的决定因素之一”,“可形成兵力兵器的新部署阵势,以便在主要方向、关键时候集中力量打败敌人”。从实战看,越军位于二线以和纵深的战略(战役)预备队,平时就准备有“机动支援”的作战方案,所以在两山作战中,各部队在接到战斗命令后,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战役机动,熟悉反扑方案,完成战前准备并投入作战。比如4月30日,第二军区在命令314师增援河江的同时,派出28辆汽车增强该师机动保障力量;356师876团于4月30日接到军区“待命出动”的命令,5月2日即由原驻地进至战区二线位置。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